壹个村小
     

站在黄昏,满是期待

 

有一天家访,结束了当天要走访的人家,我和伙伴两人走到了一个山的垭口,隔着大大的峡谷对面,太阳正落下,山里的黄昏很好看。路边有个小村庄,村子里升起炊烟,我们等在路边,等另一组伙伴的车来接我们回镇上。一位扛着锄头回家的大伯从我们前面过,随口招呼道:去家里吃饭。我和伙伴一愣,然后笑着回:不了,等车。

此刻让我回顾过去一年,不知道为什么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这个片段。那天走了很远的路,腿酸软,在陌生的路边,那位大伯忽略了我们冲锋衣登山杖外地人打扮的随口招呼,仿佛我家的院墙挨着他家的院墙。

回头翻出过去十一个月的月刊,这些我们用来传播的文字,也是我们留给自己的记录,记录了村小工作的四季更替。以下摘录了今年月刊每一期的:《写在前面的话》。此刻想和你分享的,就是这些。



二月

对孩子家庭的了解,其实从路上就开始了,在山区,家住在山顶还是山脚,有时候会是影响家庭收入最首要的因素。然后当我们找到村子,在村口见到来接我们的家人或孩子,在他们的村庄,他们会更放松和没有戒心,更容易对我们这个外人讲述自己,表达情绪。

我在想,当我们到达陌生的村庄,第一次到一个孩子的屋里,家人热情的招待我们,且内心认同我们,配合我们做家访。不是因为我们胸口挂着工作牌,不是因为我们是城里来的,是因为我们走了长长的路而来,他们有感受到我们满身尘土和气喘吁吁的诚意。

当你想更靠近另一个人,就去走走他走过的路吧。

月刊二月号,家访路上:http://cunxiao.org/cunxiao/magazine.php?year=2015&month=02



三月

三月的成都,天气渐渐转暖,楼下路边,有很多花开,在油菜花黄了又谢的这一个月,我们基本完成了新学期汇款提醒的工作。

各地的学校基本都是在三月一日前后开学的,然后我们就开始联系学校、学生,确认那些孩子是否有去正常就读,然后就提醒捐助人朋友们开始汇款。陆陆续续的知道了孩子们都在读书,也接到了捐助人一个个汇款的通知。

那一笔笔从远方汇出的钱,也就变成了孩子的学费或者生活费。

我记得去年底家访,在某个看起来就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学生家里,我问学生的妈妈,给孩子读书的钱是怎么来的,妈妈说那天她在村子里一家一家的去借,几十块、一百块,一直借到了半夜,第二天孩子就要去开学。

这一期月刊的主题,叫做:读书的钱是怎么来的。不是很严谨的调查报告,也不是多曲折的故事,只是这些学生家庭的日常。

对于捐助人来说,这些故事和你有关,因为你汇出的助学金,也是孩子读书钱的来源之一。在他们最窘迫和艰难的时刻。


月刊三月号,读书的钱是怎么来的:
http://cunxiao.org/cunxiao/magazine.php?year=2015&month=03



四月

阴了两天之后,太阳一出,气温就上了三十度,两年前,天气晴朗的时候,从办公室的阳台,可以望见远处的山,而现在,几栋楼拔地而起,挡住了视野。每天都会有叮叮哐哐声从工地传来,工地上,那些拧钢筋的,砌砖的工人,就是我们下乡家访取得村庄里,外出打工的人。

我们也访问过很多有在外打工经历的学生父母,他们不会将城市落户作为出来打工的目的,就是赚钱,供孩子读书,在老家盖新房,然后再回去。只盼着他们的孩子可以考上城里的大学,以后和他们过不一样的日子。

当大楼建好,拆了脚手架,露出闪亮的玻璃幕墙,便没有了他们的容身之所,而高强度的体力活,也是无法做很久的。他们离我们很近,就在我们可以望得见的地方干活,又那么远,他们的孩子,粮食,都在遥远的大山里。

这期的月刊,有一篇文章,是我们的伙伴去家访,这家孩子的妈妈在工地打工,于是就在打工所在地访问了孩子妈妈。记录了她打工的生活,还有一篇,是我们壹个村小的伙伴在她读书的时候,假期打工的记录。

很难说究竟是他们被卷入了城市化的潮水,还是这一个个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,卷起了潮水。

月刊四月号,在外打工:
http://cunxiao.org/cunxiao/magazine.php?year=2015&month=04 



五月

村小的一对一助学金项目是从二零零八年开始的,第一年我们捐助了200个孩子,后来逐年递增,从二零一零年开始,每年新捐助的学生数量基本保持在600左右。

每一个孩子背后,都是一个我们素不相识的捐助人。到目前村小捐助过、以及在捐助学生,共有3841人,捐助人共有2304人,平均每个捐助人捐助1.66个孩子。

这些捐助人遍布全国各地,还有一些在国外,他们大多是通过自己的朋友间的传播,知道壹个村小这个组织。

七年过去,有些人随着捐助的结束,我们不再有联络,有些人捐助的孩子毕业,又继续捐助新的孩子,还有一些加入了我们的义工队伍,为孩子,及另一些捐助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。

村小一向不喜欢用好人啊,爱心啊这些词去表达捐助这件事情,我们都是平凡的人,但又难以用几个词将谁概括。我们都在努力生活,会遇到困境,也会被自己所限。但也会在某些时刻,选择信任,选择坚持,不是因为结果,只是因为内心里觉得这样是好的,就像你们给予村小的一样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再觉得村小只是一些人,做自己喜欢的事。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和这个世界更深层次的联结。能为你们服务,非常荣幸。

月刊五月号,我真的看见微弱的光在前面没有骗你:
http://cunxiao.org/cunxiao/magazine.php?year=2015&month=05



六月

转眼已经过了夏至,学生准备考试,学校准备放暑假。我们的工作也按计划完成了今年的前半阶段,也算是跟着四季的节奏。接下来,总结这一段的得失,然后开始做升学学生下一阶段捐助的跟进,暑假还有个夏令营。

记得上次下乡,十几位义工我们聚在凉山州的一个县城,结束了第一天和学生面谈的工作后,大家一起聊天分享感受。已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的大家,讨论贫困的原因,不公的历史,讨论我们能做什么。仿佛是风华正茂的少年。

那些社会问题,自然我们也没讨论出结论,但接下来,每个人风雨兼程的去家访,认真的写报告,为遇到的家庭和孩子就他们眼前的困境想办法。

原来,被社会搓圆摁扁的经历也可以让我们更有力量和勇气。

月刊六月号:http://cunxiao.org/cunxiao/magazine.php?year=2015&month=06



七月

编辑这期月刊的时候,正是村小的夏令营,带了些孩子来我们的城市,短暂的学习生活。

在夏令营义工老师们的办公室隔壁,就是学生宿舍,此刻,结束了一天的各种课和活动,窗外正有雷雨前的风吹进闷热的七月,学生宿舍已到了熄灯时间,能听到孩子们还在小声的聊着些什么。在这一段,村小真有一点像是学校感觉。

当坐在办公室,向某个来访的朋友人介绍我们服务的对象,我们可能会说,那些乡村的孩子是如何;等我们一起走到了山里,走进过一些孩子的家庭,我们就只能说在什么样的家庭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如何,等和孩子们每天一起吃饭,观察他们如何学习新的知识,如何融入新的环境,如果这时有人问我孩子们怎么样呢,我们就只能说,小娟好像是这样,小云可能是那样。

当我们有幸越去靠近一个人,世界就变得越广阔。

月刊七月号:http://cunxiao.org/cunxiao/magazine.php?year=2015&month=07



八月

本期月刊的几篇文章,其实,和公益没什么关系。写下这些文字的,是我的朋友,他们在自己长长的生活轨迹中,和村小有了一段交集。

在工作的时候,我们去乡村学校,去学生家里访问;我们培训义工如何尽量客观理性,不参杂个人感情的的了解记录学生家庭的情况,但我们也始终提醒自己,之所以会有人愿意来做义工,来做这件事,恰恰是因为,我们内心始终想通的一些情感。

我不知道如何定义这种情感,也无需定义。我相信,正是这些情感,让人们联结,然后有机会站在一起,并且会有一天,一起面对恐惧和黑暗。

不论是好是坏,我们都是因此为人。

月刊八月号,“人们会不断的去爱,直至成伤。”—特蕾莎修女:
http://cunxiao.org/cunxiao/magazine.php?year=2015&month=08



九月

我们完成了宁夏隆德县的新学生走访,和十位义工伙伴一起。

当初计划全年走访日程的时候,最先考虑的,是每个地方的天气情况,希望我们到达从西北到西南每个地方的时候,都刚好是无雨天晴的时段。所以常常,当走在山路上,天气好的就像是奖赏。

现在又正式秋天,隆德的山绵延而开阔,路边一片片快成熟的玉米,学生家的院子里,也晒着收获的小米或胡麻。

这期的内容,是讲几个学生的事,描述了一些片段,短的几天,长的几年的一些片段。算不得故事,因为没有结局。有时候我们做事情期待一个结果,同时又怕结果,因为生活不总是给辛苦和努力奖赏。你不知道收获的季节什么时候才来。

但是,我们可以一直走,一直走,直到有收获

月刊九月号:http://cunxiao.org/cunxiao/magazine.php?year=2015&month=09



十月

上个月家访,去乡镇的一个学校面谈申请助学金的孩子们,最后手上填好的申请表剩下一张,那个孩子没来。问老师,老师说这个学生就在昨天晚上意外摔断了腿,然后连夜送去了医院。第二天家访,去了这个学生家,一个很多人家都已搬离了的落魄小村庄,很容易找到了,但是院门紧锁。下来山,再次去学校和老师沟通些事情,临走时,一个中年妇女双手抓着学校大门的栏杆,往里张望。老师说,这就是那个孩子的妈妈。孩子妈妈正在四处筹钱,带孩子在医院的爸爸那边传来消息,手术没钱,没钱就做不了手术,妈妈在这边手足无措。

我们正好有一笔之前捐助人捐其他项目的余款,捐助人授权我们用来应对此紧急情况,和伙伴们商量,很快汇了一笔钱过去。走访了这么多年,我们会去家访的家庭大多都有各种特殊的困难,家人重病、意外,非常常见。但像这样恰好遇到,能救救急的情况,记忆中也就这一回。

我们总是想雪中送炭,但其实,很难做到恰好在别人最需要的那一刻出现。谁又能预见在漫长人生中,最艰难的时刻会在什么时候遇到。

我们只是从此刻开始,从遇到时候开始,希望对这些孩子们来说,读书的钱就是最大的坎,然后陪他们一起过了这个坎。

月刊十月号:http://cunxiao.org/cunxiao/magazine.php?year=2015&month=10



十一月

每年的十一月号,就到了我们的学生来信特辑。

今年到现在,共收到学生来信528封。

其实让学生写信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。我们希望学生能多一些反馈给捐助人,让捐助人,也让村小多知道他的情况,但现实情况是,如何给一个你都没见过的,完全不了解的人去讲自己的心事呢。所以,如果只是简单的硬要求,那可以想见,孩子们就会像写作文一样写来很多感谢信,这不是我们要的。所以对于让孩子们写信这件事,我们鼓励,但不要求。

那怎么鼓励呢,苦口婆心呗。每次回访见到学生,我们会从各种角度,但一点都不扭捏的传达这样一个信息,如果收到你的信,我们会很开心很满足。然后将我们知道的一些捐助人是什么样的也对学生做介绍。

其实这并不是最好的鼓励方式。当你发现一个孩子悄悄的对你把心打开了那么一点,你可以做的最好的事情,就是给他回应,立刻马上。

月刊十一月号,学生来信:
http://cunxiao.org/cunxiao/magazine.php?year=2015&month=11


时不时回头看看,会明白自己走到了那里。如果你也找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,又一年过去新一年就要到了,这就会是个好消息。


壹个村小    2015/12/9